温度低不等于没有鱼病,要注意鱼吃料减少和鱼塘分解平衡的问题
2019-11-27 09:57:01     作者:渔联运营企划中心     来源:养鱼经

一、温度低不等于没有鱼病

虽然温度降低,鱼病大量减少,但并不等于没有鱼病。有的人总想节约养殖成本,或是想偷懒,就为自己找些借口:认为现在温度降低了,我们建议的免疫流程也不用了,免疫多糖也不喂了;看到温度低,没有鱼病调水改底也不做了。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,尤其是越冬前,还更应该注意改底质,并注意调节好水质。像北方在冬天里的“昏睡病”,其实就是水质引起的中毒。再如最近有些养殖户的鱼吃料不好,严重的还感染了肠炎。

 

 

 

 


一两周前,一个水库的老板反馈有两三条叉尾鮰在死,由于只是水库有几条,和老板交流后,建议老板先观察下,如果死鱼量有增加,赶紧用药。不知是老板不想用药,还是真的由于不识字的缘故,把应该用的肠炎药就是没有用下去,一拖就是一周。当鱼越死越多,再投药时,才发现,鱼的吃食量已大大减少。一方面温度降低,鱼正常的吃食降低,另一方面,鱼肠道有肠炎,加重后影响吃食。显然,治疗肠炎的最佳窗口期已经错过了,后继再来治疗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。这样的例子,今年已不是第一次遇到了,这从反面说明,鱼康的免疫多糖确实有效的,当用上时,即使在疾病高发期都能抗住不发病,反倒是到了临近冬天了,疾病减少了,由于停了一两个月没有用,反而发病了。对于底质,当温度降低时,鱼会往深水区集中,许多锅底形的水库,当把料台安放在水域最深的位置时,还要注意料台周围的底质,看后期有没有酸化,有没有气泡往上冒,当遇到这种情况时,不是减少改底,反而应是增加改底药物的使用。

 

 

 



二、鱼吃料减少的问题


随着温度的降低,鱼肠道内的消化酶的活性降低,鱼的吃食量肯定会减少,这是正常现象。可如果鱼塘里有大量的鱼,就是没有鱼到料台吃料,要知道,减少不等不吃,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出了问题。
 
 
 
 
 
 
这种问题,其实是由于底部有机质过多,底部酸化引起的,判断的方法:
 

1.可以采底层水检测;


2.看水面上有没有小的气泡;


鱼冒的气泡,会游动,而且细密,或是大泡带小泡,但绝不会一直在一个地方连续的往水面冒出一大串气泡,因为再大的鱼,其体内也不可能连续的冒出一大团气泡。这种连续的一团一团的气泡,也就是底部有机物等分解产生的气体。如果是底部长期缺氧,在厌氧硫化菌的作用下,还会生成硫化氢,这个是有剧毒的气体,不严重时,仅是引起鱼不吃食。当在下风口,由远入近稍稍闻到腥臭中夹带一点臭鸡蛋味道时,那这种情况,发生由硫化氢中毒引起死鱼的可能性极大。但如果硫化氢浓度已比较高,即将要发生中毒死鱼时,这种情况由于硫化氢的浓度过高,反而不易察觉,这个与硫化氢对鼻子的刺激有关,低浓度可闻到,高浓度却闻不到。对于以上情况,只需要用到强氧化剂氧化就可以了,如鱼康底改片,或是分解霸王等。

 

 

 



三、关于分解平衡的问题


从年初我们就一直开始强调用微生物分解,如用芽孢原粉、酵素与鱼康干酪乳杆菌分解的重要性。现在温度降低了,那什么情况下能用?什么情况下不能用?最好用什么?很多人都还不是很清楚。
 
其实,水温只要有15度以上,就不影响微生物菌种的使用效果。当水温低于15度,也并非不能使用,只是使用的效果会打折扣。关于这个问题,我们在几年前就做过试验,还是在一个水库上做的,冬天里花白鲢也一样生长。所以水温低于15度的情况,我们更建议用化药性的氧化性底改类的药,这样的效果会更显著。但化药类产品,虽然效果快,但也不能像微生物制剂那样,可以长期使用。这里就不得不说到微生物平衡的问题。一个水体,过多的使用化药的强氧化制剂,必然给微生物的繁殖带来影响,还有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,如鱼肠道内的菌群失调,病源菌扩散,引发疾病等。
 
 
 
 

所以当遇到一些长期用药却没有效果的鱼塘,从水质源头去处理。当排泄的有机物与分解的微生物间达到平衡,再来处理疾病的问题就好办多了。对于一些水质长期污染,没有及时调控好的鱼塘与水库,对于一次或两次用微生物调节,虽然有效果,但要达到理想状态,还是要在前期多使用几次,当鱼塘里累积的有机物,被分解得差不多了,达到排泄与分解的平衡时,再逐渐拉长使用的间隔时间,这样才是科学有效办法。